「投射作用」 的拼音、读音、造句

词语

投射作用

繁体

投射作用(projection)

拼音

tóu shè zuò yòng

怎么读

英语

Projective action

「投射作用」

教育Wiki版解释

定义

也称外射,是自欺性的机转,属于「不成熟心理防卫机转」(Immature Mechanism)。系将一切不愉快之遭遇,诿过于他人或环境,藉以掩饰自己,防卫自己,作为解决挫折冲突及维护自尊之手段。 将己身的不愉快遭遇认为是他人所致,或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情感、情绪、内心本意等等,投影至他人身上,认为并非自己所想,而是他人缘故才导致,以产生(负面的)行为。

总的说来,个体将自己的错误、缺点,不被接受的想法、不希望有的特质、不为社会认可的慾望、不良的情感、动机,或可能具危险性的念头或冲动,通过此一防卫机转转移至另外一人身上,归诸他人,此时,这些不良负面的观感,便以「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」的形式而出现,藉以自我保护,减轻内心焦虑,维持个人的价值感的心理历程。例如本身对暴力书籍、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人,可能因为投射作用,反而在反暴力的团体中显得投入及活跃(认为别人有此兴趣是极为败坏不良的,因此参加反暴力的团体)。


应用与举例

学生在考试时想要作弊,便以投射作用认为其他学生一定也想以作弊取胜,「既然别人都这样想了,那也不差我一个」,藉此减低罪恶感。又例如,一个学生平素学习不努力,考试作弊,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努力,考试善于作弊,而且与自己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也属于这种情况。

此一机转可以解释:大肆责备、批评他人缺点或过错的人,通常丝毫未觉察自己就有同样的缺点。其实是潜意识里恐惧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,便「先下手为强」痛批他人。呼应俗谚中的「五十步笑百步」、「龟笑鳖无尾」。

临床心理上也发现病患总是疑心他人欲加害于己,却是因为患者具有憎恨、仇视他人的念头,但「恨」是违背超我道德良知监督的,因此将此念头归咎于他人,认为「别人先恨他」,那么他恨别人便是理所当然。「因为他们恨我、想害我,所以我才这么做」总比「不为什么,我就是恨他、想害他」来的容易让自己接受!

参考文献

Hayashi Tatsunori(无日期)。心理防卫机转。2009年7月4日,取自: J. Sternberg原着)。台北市:双叶书局。

杨淳斐(2000)。一般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。2009年7月24日,取自:台湾心理谘询谘商网-心理教学园地教学网 2009年7月24日,取自:

「投射作用」相关图片

投射作用
语文课 www.yuwenk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责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