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死亡本能」 的拼音、读音、造句

词语

死亡本能

繁体

死亡本能(thanatos)

拼音

sǐ wáng běn néng

怎么读

英语

Death instinct

「死亡本能」

教育Wiki版解释
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佛洛依德目睹恐怖屠杀和破坏行为,他感受到个体人格中存在着侵略、自我毁灭的本能,并此称之为死亡本能。在佛洛依德的时代,死亡本能已是引人争议的观念,经常被视为反生物学及特异反应的悲观主义。


受死亡本能慾望所驱使的表现,衍生出攻击驱力(aggressive drive),是一种自我毁灭的,转向外界的替代客体所发展出的形式。包括残忍、攻击、自杀、杀人、体育运动与战争毁灭。死之本能的结局,必然是使有机体的自然界变为无机体,使生命变为死亡。佛洛依德指出,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亡本能转变,尤指原为朝向自己的,转变为指向别人,于是产生攻击他人等其他客体的形式。


死亡本能的奋力介入,可视为朝向当前状态的解体。它的终极目的,是要导向生命较为初期的存在,达到本身开始前所处的状态,此即死亡所表徵的「无生命状态( inanimacy )」。就其本身言,死亡本能将因而导致个体平和地放开生命;而佛洛依德相信,生命的内在破坏者,是永远跟吾人在一起,并作为我们构成( make-up)的部分。我们只能藉外化( externalising )死亡本能,藉此存活我们朝向死亡的驱力,然后以此产生一种冲力解组并破壤其他的存有状态。在生命结束时,种种本能终于进入平息,此时死亡本能,即能带来所谓的自然死亡作为内在需求之一项应验。


由此可以解释,攻击被视为一正向而非负向的力量,或是对挫败之一种续发性而非原发性反应。同时吾人也可感谢死亡本能的观念(或者任一所谓「本能」),其可用来进一步理解许多明显的负向行为---仅单纯地视为「本能」。


参考文献

吕俐安等译(1998)。临床心理学:概念、方法与专业 Clinical Psychology:Concepts,Methods & Profession(E. Jerry Phares原着)。台北市:五南。

李永炽译(1989)。精神分析导引(宫城音弥原着)。台北市:水牛。

陈登义译(2006)。客体关系入门-基本理论与应用 An Introduction to Object Relations(Lavania Gomez原着)。台北市:五南。

郑泰安译(1991)。精神分析入门(Goaeph Rosner原着)。台北市:志文。

「死亡本能」相关图片

死亡本能
语文课 www.yuwenk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责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