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坊刻本」 的拼音、读音、造句

词语

坊刻本

词类

拼音

fāng kē běn

怎么读

「坊刻本」的意思和解释

辞典修订版解释
  • 书肆所刻的书本。宋时建阳麻沙的书林、书堂,南宋临安的书棚、书铺,今之书局、书店所出版的书,概称为「坊刻本」。昔日坊刻本,校勘多不精审,故收藏家不甚重之。也称为「坊本」。
辞书版解释
  •   坊刻本亦称坊本。坊,市肆,店舖。坊刻,指书肆所刻之书。书坊是我国古代商品图书流通分配的主要场所,是早期书店,兼营编辑、出版、印刷、发行,相当于今天的出版社、印刷厂和书店的联合。书坊刻书与官、私所刻不同,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,以营利为主要目的。坊刻本的内容可分5类:(1)前代的着作,以宋元居多,包括经史子集四部,主要供人诵读;
       (2)日用参考书和有名诗文集、医书、历书、类书等,以实用价值为主;
       (3)儿童启蒙读物,如〔千字文〕、〔唐诗三百首〕等;
       (4)科举考试用书,如帖括、策论等,乃为满足士人应试之需;
       (5)市井百姓所需的民间戏曲、小说、诗歌、评话、宝卷等。书坊刻书在刻印前代书籍时,往往在形式上进行加工,如南宋以前的〔史记〕,有集解、正义、索隐,到了南宋,建安书坊有人开始把三者合并成〔史记三家注〕刊印,以便诵读。宋代书坊为了迎合顾客,又刻所谓纂图互注、重言重意的经书和子书。明代书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,如杨氏清江书堂率先以图文并举刊刻小说。又有书坊把相关之书刻在一起,如邓志谟〔七种争奇〕、唐氏富春堂刻〔绣像演剧十种〕等。不少有名书坊所刻书籍都销往全国各地,据〔福建通志〕载,宋时建安「书坊之书盛天下」,清代扫叶山房刻印之书「贩夫盈门,席氏之书不胫而走天下」。宋代最有名的书坊有建安余仁仲万卷堂、临安陈氏书籍舖、临安府尹家书籍舖等。元代坊刻较宋代为盛,叶日增广勤堂、刘君起翠岩精舍、余氏勤有堂等都是重要书坊。入明以后,明初以福建地区为最盛。其中部分为元代所延续,如务本书堂、宗文书堂等均是。万历以前刻书最多的推刘洪慎独斋和刘正器安正堂。又浙江在宋明时也为坊刻中心,嘉靖以后逐渐为安徽、江苏两地所代替。从万历到崇祯(1573-1643)的数十年中,南京、苏州、常熟一带的书坊又盛极一时。金陵书坊有名的有唐氏富春堂、文林阁、继志斋等。一般来说,书坊刻书较之官私所刻,校勘多不精审,盖因书坊刻书旨在谋利,粗制滥造,讹误较多,纸墨低劣,刷印不精。故近人叶德辉指出,坊本「雕镂不如官刻之精,校勘不如家垫之审」。但也有不少书坊刻印精工,如宋代陈氏经籍舖,雕版工整,字体清秀,行格疏朗,纸墨精美,被称之为坊本中之上乘。上海商务印书馆的〔四部丛刊〕所据底本中,不少是坊刻中之佳椠,如宋刻〔周贺诗集〕、〔李丞相诗集〕;元刻〔新刊王氏脉经〕、〔静修先生文集〕等。至于〔古本戏曲丛刊〕各集所收,几乎都为坊间所刻。

--作者:沈津
语文课 www.yuwenk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责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