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泥流」的意思和解释
辞典修订版解释
- 为土、石和水的混合体,常因暴风雨发生而有如混凝土般沿着河谷向下流动,密度大且流速较土流快。泥流多沿河谷或河床中进行,在高山区或乾燥至半乾燥气候区较多,有时也会挟带大块砾石。
辞书版解释
- 流动性泥土沿斜坡向下崩移之现象,称为泥流。常见于山区,泥流生成的先决条件为陡坡、间歇而充分的雨水供应及植被稀少。主要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:\n1.半乾燥形泥流,于雨季时形成。2.高山形泥流,雪融时形成。3.火山形泥流,火山喷发时形成。
- 常发生于平缓(5°至20°)之裸露土坡,因地表下之浅处有一含水细沙夹层,或因缓坡受久雨渗水作用而全面软化,终于产生流动;或因坍方再受大量雨水与地表水之冲刷,而产生流动。流动速度由甚为缓慢(例如每年数公尺至数十公尺)、缓慢(每天50公分左右)至相当快速者。\n 裸露土坡,坡面无植物保护而表土已呈微裂者,特别容易发生土流,滑动体之长/宽比有低至五者,有高达二十者。
--作者:洪如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