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Wiki版解释
"个体性(individuality)"
定义
保守城邦道德泛滥主义,使得善挂帅,美及真消失不见;德的高度发扬,却造成德而无知,变成蠢德。此时「个体性」抬头,成为第一优先的教育目的。
内容说明
当时闻名的希腊辩者普罗塔格拉斯、苏格拉底、柏拉图等人不断致力于提倡、解释个人性的重要,而其后罗马人与希腊辩者更一再呼吁:须将个人性作为教育目标。
个人是万物的尺度
- 为希腊辩者普罗塔格拉斯之名言,认为人是万物一切的衡量标准。
- 「个别的人」不只衡量万物之是非,也衡量一切的善恶及美丑。
知德合一- 上述的「个人是万物的尺度」内容中,苏格拉底则认为「个人」应改为「好人」。
- 所谓的好人,就是知识与品德兼备者。强调「知即德,无知即恶」,并认为「知德合一」是个人的最高教育旨趣。
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- 柏拉图认为个人性的美德若能章想在城邦的大我中,即完成公民要件。并认为人性分为下列三种成分,并认为在大我的城邦中,三种人性的德都能适得其所,则达到「正当」(justice),就是理想人,也是理想国:
- 理性(reason)成分:为金质,位阶最高。
- 理性发挥的德,就是智慧。
- 这种人在小我上是哲学家,在大我上则应该是国王。
- 二者合一,就是哲学家国王(philosopher-king)。
- 情性(feeling)成分:为银质,位阶居中。
- 情性发挥的德,是勇敢。
- 这种人在小我上见到不平,就挺身而出,在大我上则急公好义,但须受到理性的指挥。
- 最称职的安排为军人(soldiers)。
- 欲性(desires)成分:为铁质,位阶最低。
- 为食色之性。此种成分应该受到理性的节制,才算是一种德。
- 欲性较强者,应该从事生产劳动,可作为农工商阶级。
个人性含有美的因素- 认为力是野蛮、原始的表现,如不佐以美,则是粗俗不堪。并注重通才教育,变成职业选手便以失去自由人的特质。
- 体育竞赛注重体态优雅,姿势美妙。
- 音乐乐器注重多样变化的七旋琴(lyre),演奏时讲求演奏者美感。
- 美包括博,即多变化而非单调。有文法、体育、音乐三种学校,且学生可转化他校,讲求多管齐下且不趋极端的教育。
|
参考文献
林玉体(2012)。西洋教育史。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。4-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