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痛定思痛」 的拼音、读音、造句

词语

痛定思痛

词类

习语

拼音

tòng dìng sī tòng

怎么读

英语

as a warning for the future

造句

经过高考落榜的打击,使他痛定思痛,决心收起玩心努力用功。

「痛定思痛」的意思和解释

成语词典版解释
释义
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,也不知如何处理,而更加伤心。语本唐.韩愈〈与李翱书〉。后也用「痛定思痛」比喻吸取惨痛教训,警惕未来。
典源
唐.韩愈〈与李翱书〉(据《全唐文.卷五五二.韩愈》引)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?仆之有子,犹有不知者,时人能知我哉?持仆所守,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闲,开口论议,其安能有以合乎?仆在京城八九年,无所取资1>,日求于人,以度时月,当时行之不觉也。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今年加长矣,复驱之使就其故地,是亦难矣。所贵乎京师者,不以明天子在上,贤公卿在下,布衣韦带之士,谈道义者多乎?以仆遑遑于其中,能上闻而下达乎?其知我者固少,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,内无所资,外无所从,终安所为乎?

(1) 无所取资:没有地方取得生活费用。指没有收入。资,费用。
典故说明
韩愈,字退之,唐河阳人。他自幼父母双亡,由兄嫂抚养长大。后来哥哥死于贬谪之地,靠着嫂嫂教养成人。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限制韩愈的志气,他努力读书,终于如愿在朝廷为官。但个性耿直的韩愈,屡次犯颜直谏,因而被一再贬黜。在韩愈给他弟子李翱的〈与李翱书〉中提及:他在京八九年,没有收入,都靠求人度日,过得非常辛苦。在心灵上也留下不小的创伤。事过之后,回想起当时的情形,更是令人伤心得不知如何自处。可见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。后来「痛定思痛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吸取惨痛教训,警惕未来。
书证
  • 01.宋.文天祥〈指南录后序〉:「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。」
  • 02.《醒世恒言.卷二七.李玉英狱中讼冤》:「常言道:痛定思痛。李承祖死时,玉英慌张慌智,不暇致详。到葬后渐渐想出疑惑来。他道:『如何不前不后,恰恰里到家便死?不信有恁般凑巧!』」
  • 03.《红楼梦.第八二回》:「又想梦中光景,无倚无靠,再真把宝玉死了那可怎么样好!一时痛定思痛,神魂俱乱。又哭了一回,遍身微微的出了一点儿汗。扎挣起来,把外罩大袄脱了,叫紫鹃盖好了被窝,又躺下去。」
  • 04. 《儿女英雄传.第一二回》:「『我的孩子,你可受了苦了!你可疼死我了!你可坑死我了!』说罢,放声大哭。公子想起自己那番苦楚,痛定思痛,也不觉失声痛哭。两边仆妇丫鬟看见,无不落泪,个个上前相劝。」
词典附录
  • 修订本参考资料:语本唐˙韩愈˙与李翱书: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,而更加伤心。隋唐演义˙第九十八回:到后来痛定思痛,凡身之所经,目之所睹,耳之所闻,无一不足以助其悲思。
辞典修订版解释
  • 语本唐.韩愈〈与李翶书〉:「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」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,而更加伤心。《隋唐演义.第九八回》:「到后来痛定思痛,凡身之所经,目之所睹,耳之所闻,无一不足以助其悲思。」
辞典简编版解释
  • 指事后追忆以前所经历的痛苦。含有记取教训、警惕未来的意思。语本唐.韩愈〈与李翱书〉。
      【造句】经过联考落榜的打击,使他痛定思痛,决心收起玩心努力用功。
教育Wiki版解释
目录

释义

悲痛之后再回忆起当时悲情的情景。

出处

唐。韩愈与李翱书:[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]宋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:[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]

用法

形容犹有余痛,含有吸取教训,警惕未来之意。

造句

冰心往事二:[痛定思痛,我觉悟了,为何千万年来,伤了无数的客心。]

同义

惩前毖后、痛改前非

反义

执迷不悟

辨析

来源

资料取自于<中学生常用成语典> 宋裕编着

「痛定思痛」相关图片

痛定思痛
语文课 www.yuwenk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责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