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同归尽」的意思和解释
成语词典版解释
释义
典源
此处所列为「同归于尽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唐.独孤及〈祭吏部元郎中文〉(据《全唐文.卷三九三.独孤及》引)昨日经过,遽成畴昔,何变化之速,乃至于是!视不及瞬,言不及息,呜呼元君,今已返于机。夫彭祖1>、殇子2>同归于尽,岂不知前后相哀,达生者3>不为叹。公齿发未老,官途方半,相视而笑,冀前路各有所展。岂图间阔数日,而死生间之。
\r\t(1) 彭祖:古长寿之人,相传活了八百岁。\r\t(2) 殇子:未成年而死之人。\r\t(3) 达生者:通达生命的人。
\r\t(1) 彭祖:古长寿之人,相传活了八百岁。\r\t(2) 殇子:未成年而死之人。\r\t(3) 达生者:通达生命的人。
典故说明
此处所列为「同归于尽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独孤及(公元725~777),字至之,河南洛阳人,唐代散文家。独孤及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,以儒家典籍为治学方向,长于议论,强调立范诫世,不以词藻华丽取胜。在〈祭吏部元郎中文〉中,独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,举了彭祖与殇子为例。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岁,殇子则是未成年而死之人,两人活着的时间虽然差距甚大,最后却都必须归于死亡。因此在通达生命的智者看来,死亡不过是人生必经的过程,不需要为此感到叹息。后来「同归于尽」演变为成语,用来指一同毁灭或死亡。
书证
- 01.唐.白居易〈浩歌行〉:「去复去兮如长河,东流赴海无回波;贤愚贵贱同归尽,北邙冢墓高嵯峨。」
语文课 www.yuwenk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责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免责说明:本站部分内容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RS-Goo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