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墨义」的意思和解释
辞典修订版解释
- 唐朝明经科考试,规定考生以笔墨作答,阐述义理,称为「墨义」。《宋史.卷一五五.选举志》:「自唐以来,所谓明经,不过帖书、墨义,观其记诵而已。」
辞书版解释
- 墨义为唐、宋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,即由应试举子以书写对答经义;若以口试行之,则称为口义。据[新唐书·选举志]载,凡明经先帖文,然后口试,经问大义十条,答时务策三道,亦分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四等为及格。玄宗后,停试口义,复试墨义十道,须通过六条始为合格。
宋初仍因唐法,据[宋史·选举志],凡进士,试诗、赋、论各一首,策五道,帖[论语]十帖,对[春秋]或[礼记]墨义十条。至于诸科帖经、墨义则为主要方式,如九经科,帖书一百二十帖,对墨义六十条。由于帖书、墨义,只能观士子记诵,故宋贱明经科。直至仁宗庆历四年(1044),进行学校科举改革,始罢帖经、墨义(参见「庆历学制而革」)。
--作者:周愚文
「墨义」相关图片
